1.原油期货上市对油价有什么影响

2.中国车辆费改税问题什么时候实行.

3.现在汽车油改气怎么样?

4.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油价调整日程_油价调整日程表最新

新世纪伊始,欧盟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今年初,为适应东扩的需要并推动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欧盟签署了新的联盟条约——《尼斯条约》;2002年,欧元将正式取代欧元区各国原有货币,进入流通领域;2003年,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将完成组建工作,承担北约解决本地区危机及维和的任务。与此同时,欧盟东扩将拉开序幕,新世纪头10年,欧盟将通过吸收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国由目前15国增加到27国。在对外关系方面,欧盟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推行具有“欧洲特色”的外交政策,其国际影响较以往明显增大。从长远来看,欧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德国主张由目前的“国家联盟”过渡到“欧洲联邦”,最终产生“一个、一个强大的议会和一部宪法”。法国却认为欧盟应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组织,“既包含各个国家主权的内容,也包含联邦性质的内容”。(注:德国外长菲舍尔、总理施罗德、总统约翰内斯·劳先后对“欧洲联邦”设想进行过具体阐述。法国总统希拉克对此作了正式回应。Le Monde,13 Mai,2000.) 英国首相布莱尔去年10月6日访问波兰时提出,欧洲一体化应使欧盟变成一个“ 超级力量”,而非“超级国家”。(注: Financial Times, 28 Nov.,2000.)法国和德国历来是欧洲联合的发动机,被称为 “法德轴心”。它们在欧盟建设目标上的分歧将对欧盟未来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可见的将来,欧盟将保持“主权国家联盟”的性质。

一、欧盟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及重要性

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为避免重蹈战争覆辙,开拓了一条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欧盟集近半个世纪一体化之磨合,在平衡成员国利益、协商解决冲突和争端方面积累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经验。经过多次挫折和摸索,欧盟已经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体系。欧洲经济一体化联合自强的历程给世界展示出欧洲特色的区域化进程:通过和平、经济的方式实现欧洲统一、最终将欧洲建设成为有强大实力的区域组织。今天欧盟已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确立了重要地位。在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欧盟将凭借其不断增长的实力和地位,参与制定“世界政策”,参加“全球管理”,在全球重要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欧盟参与塑造全球经济新秩序的能力日益增强

1、90年代以来, 随着欧盟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等重大举措接连出台,欧盟整体增强了对美、日的竞争实力。

目前美、日、欧盟人口分别为2.74亿、1.26亿和3.77亿。 (注:Europaeische Wirtschaft,Eurpaeische Kommision 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 und Finanzen,Nr.71,2000,S.247. )按照欧盟的统计(以当年价格计算),2000年美国的GDP仍为三驾马车之首, 欧盟仅相当于美国的 79.7%, 日本相当于美国的 46.7%。 (注: EuropaeischeWirtschaft, Eurpaeische Kommision 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und Finanzen,Nr.71,2000.)但根据OECD统计(按1995年价格计算),2000年美国的GDP为90380亿美元,欧盟为588亿美元,日本为54584亿美元。 (注: OECD,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April/2001,p.269.) 总体看, 欧盟与美国占世界产值的比重各约 30%左右。 (注:Wilhelm Noelling, Karl Albrecht Schachtschneider und JoachimStarbatty, Waehrungsunion und Weltwirtschaft,Lucius,Stuttgart,1999,S.339.)随着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以人口、 产值和市场为背景的规模优势将更为显著。在资本输出方面,欧盟显示出其雄厚的资金实力。1990—1998年,欧盟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9845亿美元(包括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此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为6051亿美元,日本 136 亿美元。 (注: OECD, Eurostat.Also see Gerrd Fels,Standort Europas- Zukunftsfaehig im internationalen Wettbewerb?,in Internationale Politik,Nr.8,2000,S.38.) 欧盟同时也是世界出口大国。以1998为例,欧盟向第三方的出口(不包括内部贸易)达到8220亿美元,而美国为6800亿美元,日本为3880亿美元,分别为欧盟的83%和47%。(注:Internationale Politik,NR.8,2000,S.39.)90年代,美国经历了1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其相比,欧盟在劳动力市场、经济活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及金融市场规模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如在劳动生产率方面,1995—2000年,欧盟和日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3%和1.5%, 而美国为 2.3%。 (注: Wolfgang Gerstenberger,Wettbewerbsfaehigkeit der europaeischen Wirtschaft:Ziehen dieUSA don?,in Ifo Schnelldienst,2/2001,S.19.)在克服失业、改善就业状况方面欧盟的差距依然明显。虽然经过努力失业率已趋向下降,但2000年欧盟失业率仍为9.1%,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4%和4.7%。 (注: Tendenzen der Wirtschaftsentwicklung 2001/2002,in DIWWochenbericht,28—29/2001.)为了进一步缩小同美、日的差距,欧盟还需在发挥内部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优势的同时,加快推动改革。

2、自莫奈(Jean Monnet)提出建立煤钢共同体促成欧洲迈向经济一体化,到今天统一货币,欧盟逐渐形成可称为“质增长”的区域性发展模式。它向受全球化浪潮冲击的世界展现出一种着眼于长远稳定发展、多国合作趋同的制度和政策构想,为区域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参照。

当前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往来急剧增大,高科技迅猛发展。它给欧盟以及参与全球化的各个国家带来巨大挑战,即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必须克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贫富分化增大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从欧盟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法规看,其经济制度是经济与社会结合在一起的总体设计。它不再是单纯追求“量”的最大化,而是同时重视经济增长“质”的内涵,即强调以适度稳定的均衡增长、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公正为增长前提。短期内这种导向对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有一定制约,但长期看它是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须的不可替代的基础。

(1)“共同稳定、同步发展的区域化模式”。 这种制度模式指的是欧盟以立法方式制定“一揽子”稳定指标,从币值、财政和汇率等方面建立健康的宏观经济基础,抑制景气大起大落,以避免经济过热或衰退引起经济政策急剧扩张或紧缩。这一模式的形成是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为契机的。根据1991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各成员国必须达到多项“趋同标准”,(注:《马约》趋同标准有所调整,现在为:每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得超过3%;国债占GDP的比重控制在60 %以内;通胀率限制在2%以下;长期银行利率不得超过3个最低利率国家平均数的2%。)才可以加入经济与货币联盟。为此, 各国纷纷取经济改革措施,以往通胀率高、金融不稳的国家均被纳入稳定框架,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70年代欧盟国家平均通胀率为 10%以上, 80年代约为 7%,1990年为5%强,2000年约降至2%。(注:2001年上半年欧盟通胀出现上涨趋势,是由于国际油价和疯牛病引起的食品价格等非货币因素所致。欧盟的核心通胀率没有明显上扬。)

——70年代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平均比重远超过10%,90 年代中期平均为5%以上,2000年降低到约0.5%。(注:Gerhard Fels,Standord Europas,in Internationale Politik,Nr.8,2000,S.38.)欧盟稳定同步增长的区域化模式给世界其他国家提出经济发展的一条佐证:经济增长要有“质量”标准。为降低内部风险和外部冲击,各国必须建立致力于稳定的、加强自律与调控的制度。只有形成币值稳定、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基础,才能降低外来干扰。

这种稳定趋同标准对欧元区抵御外来冲击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欧元启动以来,美元不断升值,持续高估,欧元一面世就须应对美元引起的国际股市和汇市的急剧波动。加之国际石油价格几次大幅攀升,加重了进口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胀压力。由于欧元区实现趋同标准初见成效,所以尽管欧元疲软,欧元区的宏观经济指标基本稳定。核心通胀率在控制之内,财政赤字和国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70.5%下降到2000年的64.5%,(注: Quoted from Deutsches Institut fuer Wirtschaftsforschung,DIW Wochenbericht,26/2001.)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注:Europaeische Wirtschaft,Eurpaeische Kommision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 und Finanzen,2000,Nr.71.S.41)

这种区域集团政策同步、景气趋同、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给经济区域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注:〔日〕实哲也和丈西康:“出现新秩序的前状”,《日本经济新闻》1999年2月2—3日。 )阿根廷和巴西已要求在南美共同市场按照欧盟的财政赤字、利率和国债的趋同标准稳定区内的经济关系。中东欧、亚洲也开始研究《马约》提出的稳定意义,并都不同程度转向稳定的经济政策。

(2)重视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欧盟提出, 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提。欧盟强调全球经济发展应以生态平衡为导向,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欧盟国家不仅制定政策和法律,比较严格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取市场导向的政策,利用经济措施,如价格和税收等手段促进环保。由于欧盟重视推行环保政策,近10年来欧盟国家因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减少。在主要工业国家对比中,欧盟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和废气污染程度明显较低。(注:据伦敦世界能源BD—Statistical和OECE的统计,19年欧盟的人均初级能源消费为3.7吨原油单位,日本为人均4吨,美国为人均8吨。像CO2等有害物质,美国的人均值(21.2吨)明显高于欧盟(9.2吨)。见 BD—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London 1999,OECD:AnnualEnergy,Paris 1999.)

欧盟意识到,生态与经济相互依存,能否将其处理好不是欧盟独家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从全球角度制定世界政策才能标本兼治。在工业化国家中,欧盟率先举起保护全球生态的大旗,一方面,要求大国进行国际协调与合作,特别在保护臭氧层、气候、土壤和水质等方面敦促制定具体目标和措施,积极推动制定“世界环保政策”,(注: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 und Frank Biermann, Eine oekologischeWeltordnungspolitik, Globales Umweltmanangement statt Untergangskultur,in Internationale Poliitik Nr.12,2000.)另一 方面,自90年代起,欧盟一再将生态问题提到发展政策的重要议事日程 ,主张在发展援助中增加对环保的投入,将生态与环境保护列入与发展 中国家合作的重点,并具体参与同非加太、拉美以及亚洲等发展中国家 在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合作项目。

3、欧元问世以来国际作用趋向增大, 中长期对国际金融具有稳定作用。

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是当代经济史首次出现区域集团整体放弃国家货币政策主权,通过统一货币结成货币联盟的新尝试。欧元启动后虽汇率疲软,但货币购买力没有损失。中长期看,欧元的国际作用将增强:(1)中短期内美元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结算货币。 但欧元作为交易手段的分量将随贸易比重增大。欧盟以外的国家将根据欧元的市场规模和贸易比重把欧元作为支付货币。(2 )欧元作为国际投资货币地位将上升。在欧元酝酿阶段,全球范围内欧洲货币在国际有价证券和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已明显增加。欧元启动后汇率疲软并未抑制这一趋势。(3 )欧元启动后币值低估,对欧元储备货币的地位有一定影响。欧元区以外的地区对增加欧元储备持观望态度。鉴于两年半以来欧洲央行始终坚持将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国际油价飙升和欧元疲软的不利因素影响下,欧元的通胀得到控制。中期看,欧元进入现金流通后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可能上升。

欧元启动后,其内部汇率风险消除,为欧洲建立规模大、流动性强、覆盖面广的金融市场创造了基本条件。欧洲债券市场改进了交易体系和融资方式,效率和透明度均有提高。其股市和银行经过联合、兼并和收购出现了结构性调整。(注:Europaeische Wirtschaft, Eurpaeische Kommision Generaldirektion Wirtscaft und Finanzen,2000,Nr.69.)欧洲货币联盟内部资本往来不再受阻,运作稳定,具备了从外部吸引更多资本的条件。欧元启动推动的新一轮银行兼并也加大了欧洲金融市场全球性的融资能力。

欧元的启动在美欧日三足鼎立的金融体系中大大强化了欧洲一“足”。欧美金融力量趋向平衡打破了原有的结构对比,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当局需针对欧元的崛起作适应性调整,由此引起的调节与竞争将直接反映在汇率波动上。到目前为止,美元兑欧元的波动小于美元兑马克的波幅,国际枢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幅可能减少,这对国际金融有稳定作用。

中长期看,欧元具有升值潜力。但欧洲货币联盟还存在大的挑战:欧元区没有统一的政治实体,在政治机制、经济趋同、地区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和差异,这影响到货币联盟的信誉。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均实行各自的结构、就业、工资收入和财政政策,从而使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和效果受到影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欧元币值稳定,也对欧元国际化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4、未来欧盟在景气发展和经济政策上的自主性将更为明显, 其参与制定全球经济秩序的决策和谈判实力也随之增强。

冷战结束后,欧盟国家看到,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多国协定及其调控有利于制止单极大国追求经济利益。因此欧盟期望在WTO和IMF基础上建立“全球”和制定“世界政策”, (注: Stormy Mildner,Reform von IWF und WTO,in Internationale Politik,Nr.5,2001.)使全球化置于相对控制之下。未来欧盟参与世界经济决策和谈判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而且要看欧盟能否在景气与经济政策上减少对美的依赖性。从欧元启动以来的发展形势看,欧洲货币联盟在景气和货币政策方面已出现自主趋向:

在货币政策上,欧洲央行不再紧跟美联储进行“尾随协调”。在欧元启动的第一年,美联储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欧洲央行已经审慎保持距离。今年年初以来,欧洲央行从欧元区的利益出发,同美联储强力扩张的政策进一步刻意拉开距离。欧洲央行暂不降息的货币政策对短期刺激增长不利,但给欧元区长远低通胀、无泡沫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并有利于欧元币值的长远稳定。

在景气方面,美国景气急剧下滑仍对欧元区的增长产生消极影响,但欧元区没有如同以往“因美国感冒,立即患上肺炎”。未来欧元区不能取代美国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但有可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稳定锚”的作用。欧盟景气逐渐趋同,从长远来看将为其经济政策打下稳定基础。目前欧盟在国际重大经济问题决策中的能力还有限,但随着其自主性增强,欧盟通过对话和协商方式平等参与决策的空间将会增大。

(二)欧盟正形成国际上一支日益重要的独特的政治力量

由于欧洲一体化迄今为止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欧盟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冷战结束后,欧盟成员国特别是主要大国一方面凭借其固有的与世界的联系和影响,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使得欧盟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

1、英、法等欧盟大国通过其传统影响方式, 在世界政治中继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欧盟15国中,英国和法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而在大国关系和全球事务中地位非同一般。就英国而言,战后以来还一直通过所谓“英美特殊关系”,对美国政策施加影响或通过美国来发挥作用。英国和法国又是核大国,对国际战略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欧洲多数国家过去曾是殖民大国,至今与世界各地区和国家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如英国与英联邦国家、法国与非洲法语国家均通过援助与合作等手段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随着各成员国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 的日益重视,欧盟整体的政治潜能正日益发挥出来。制定和实施“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是欧盟在《马约》中首次提出来的。但由于欧盟在包括外交和防务等政治领域的一体化属于成员国“间合作”范畴,真正落实这一规定十分困难。但近年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受统一货币的鼓舞,欧盟内特别是法德等大国要求加强政治联合的呼声日增,另一方面,欧盟多数国家希望欧盟能够成为世界一极,在国际事务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因而积极推动欧盟实施真正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19年,欧盟通过《阿姆斯特丹条约》,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即制定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原则及基本指导方针;制定共同战略;取共同行动;确立共同立场;强化各成员国间在执行政策方面的制度化合作等。它同时决定在欧盟机构内增设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并由被称为“欧盟大管家”的欧盟理事会秘书长来担任此要职,代表15国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是《阿约》在加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方面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1999年5月1日《阿约》正式生效,欧盟随即任命当时任期将满的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为首任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3、欧洲快反部队的建立, 将进一步提高欧盟在欧洲及其周边地区的地位,并增大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性。冷战期间,西欧国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因而在外交上也基本上跟随美国,其国际地位大打折扣。苏联解体后,欧洲国家原以为从此可以“站起来了”。但波黑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表明,欧盟本身连独立处理地区武装冲突的能力也不具备。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甚至将欧盟比作纸老虎。 在科索沃战争的刺激下 ,1999年6 月欧盟科隆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声明》,决定于2000年将西欧联盟纳入欧盟,使之成为欧盟名副其实的“武装臂膀”。同年11月15日,欧盟外长和国防部长首次在布鲁塞尔举行联席会议,提出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12月10日,欧盟赫尔辛基峰会正式通过《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报告》,决定在2003年前建立一支5至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从而使欧盟有能力独立完成处理地区军事危机以及维和等任务。欧盟建立独立防务的从一开始就遭到了美国的怀疑和反对,但欧盟不断向美国保证快反部队不会取代北约,而是对北约的补充。目前,有关的军事机构包括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及总参谋部已宣告成立。此外,欧盟成员国也已就快反部队的组成作出了人员和装备承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欧盟会放弃或改变这一。欧盟成立快反部队,将使其对美国在安全上的依附程度进一步降低,从而增大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

4、 通过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和加大对热点问题的介入程度,欧盟的影响力正在由欧洲向全球范围扩展。近年来,欧盟通过创立各种新型合作机制,扩大了同世界其他主要地区的经济与政治联系。较突出的有:两年一度的亚欧会议(包括首脑会议和部长会议)、欧洲与地中海、拉美和非洲等地区定期部长级或首脑会议。在巴尔干、中东以及朝鲜半岛等热点问题上,欧盟也通过增大经援、高访及其他手段加强与冲突各方的对话,扩大了欧盟的影响力。以朝鲜半岛为例,去年以来,欧盟与朝鲜的接触显著增多,截至目前,欧盟15国已有13国同朝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欧盟委员会也宣布不久将与朝建交。今年5月初, 以欧盟轮值瑞典首相佩尔松为团长的欧盟高级代表团分别访问了平壤和汉城,对半岛南北双方的和解和合作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独特的“欧洲联合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欧盟都是国际舞台上一个独特的行为者。有人将欧盟成员国划为“后现代”国家,以区别于其他所谓“前现代”和“现代”国家。(注: Robert Copper, The Post—Modern State and theWorld Order,London:Demos,1996.)的确,欧盟整合的方式以及所达到的程度在世界上无与伦比。50年的欧洲一体化实践,不仅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国际实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具有欧洲特色的“联合文化”。欧洲的联合过程是一个成员国不断合作,同时也不断谈判、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的过程,因此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同时,欧盟又是一个由许多中小国家组成的集团,其所有决定、政策都是集体而作,因此欧盟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些主张对于后冷战时代塑造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建立新型地区合作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欧盟对中国的重要性

欧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使得其“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对中国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大。为了制定中国对欧盟长期政策,加强与欧盟的关系,有必要明确理解欧盟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1、欧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组织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集团,欧盟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欧贸易总额达690亿美元, 占中国全年外贸总额的14.5%,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和美国)。199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大幅下降,但对欧盟的出口保持了上升趋势。这表明,在中国市场对欧盟吸引力增大的同时,欧盟也正成为中国产品日益重要的市场。在外来直接投资方面,截止到2000年,欧盟在华投资项目达11376个,协议金额为 456.27亿美元,实际金额262.74亿美元。在技术设备出口方面,截止到2000年,中国引进欧盟设备数目额为12445项,合同金额为627.5亿美元,是中国引进技术和设备最多的地区。

2、欧盟是中国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合作力量。 欧盟虽是美国的盟友,但法、德等主要成员国对美在冷战后企图维护“独超”地位和建立“单极世界”深感忧虑和不安,因而主张并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注:德国《明镜在线》2001年1月19日刊文指出, 长期以来在欧盟内只有法国公开指责美国傲慢、独断和无视国际协定,在华盛顿更迭后,法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了。柏林也不想再听大西洋彼岸的说教了。)在法、德等国看来,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都应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多极化本身并不意味着平衡和稳定,极与极之间必须保持合作,才能够维护世界的稳定;在多极化世界中,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应得到足够重视。上述主张与中国对未来世界发展的看法有许多共同点。近来,在诸如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欧洲独立防务建设、《京都议定书》、等问题上,欧盟与美国发生了分歧。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改革问题上,欧盟与美国的主张也不相同。鉴于欧美具有巨大的共同经济和安全利益以及长期和广泛的历史、文化联系,双方一定会努力维护跨大西洋联盟。但随着欧盟实力地位的不断上升,今后欧美关系中竞争的一面会更加突出,这将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欧盟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正逐步上升。与美国相比较, 欧盟在东亚地区的影响一直较弱。事实上,在美国、东亚、欧盟三角关系中,欧亚一边最为薄弱。90年代初,随着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欧盟及其成员国对该地区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显著增大。1994年欧盟发表《走向亚洲新战略》,之后又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分别对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的政策文件,提升了东亚国家在欧盟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作为回应,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访问法国时向欧盟提出了召开亚欧首脑会议的倡议。1996年3月,首届亚欧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 与会各国***一致决定今后亚欧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注:参加亚欧会议的国家欧盟方面除15个成员国还有欧盟委员会,东亚方面则包括东盟10国以及中、日、韩三国。)亚欧会议将经贸合作、政治对话、文化与人员交流作为两大洲合作的“三大支柱”,通过一系列积极的“后续行动”,成果显著。欧盟及其成员国通过亚欧会议、东亚地区论坛等多边组织以及对朝鲜半岛问题的介入,在该地区正逐步发挥一种平衡力量的作用。

二、中欧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中欧在诸如、西藏、宗教等问题上分歧犹存,并对双方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进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中欧关系已取得的成果

1、多层次政治对话机制已基本建立。 双边方面:欧盟一些主要成员国如法国同中国已建立了国家元首、首脑、部长以及外交部各级别的定期会晤机制,此外中法***热线不久也将接通。多边方面除亚欧会议(注:亚欧会议包括三个级别:每两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定期和不定期的部长级(外长、经济部长、财政部长、环境部长、科技部长)会议以及高官会议等。第四届亚欧会议将于2002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外,还有中欧***会晤以及欧盟“三驾马车”(指现任轮值国、下任轮值国和欧盟委员会代表)与中国的定期对话机制。中欧***首次会晤是在1998年伦敦亚欧会议期间举行的。今年9月5日朱总理将参加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四次中欧***会晤。出席中欧***会晤的欧方代表为欧盟现任轮值以及欧盟委员会等。

2、经贸关系快速稳步发展。中欧经济的互补性,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双边经贸交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原油期货上市对油价有什么影响

根据这项备忘录,两大企业与南非索沃公司合作将在陕西和宁夏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在全世界石油紧张的情况下,我国石油替代已提上日程。 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百姓生活少受影响呢? 石油涨价导致连环影响 石油涨价的影响形成这样一个链条:油价上涨通过进口、零售等影响消费;又通过成本和效益影响投资;通过环境和成本影响出口。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集团的专家严绪朝说,从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看,油价上升将使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有关专家对我国1993年至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 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油价研究室主任单卫国说:“油价上涨不仅增加了国家外汇支出,而且增加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影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增加。” 价格上升,还会形成对消费的抑制因素。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专家单联文说,比如汽车消费———如果油价上涨,买车的人会减少,进而对汽车消费形成制约。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会受到很大影响。 取多项措施降低影响 “短期最该做的是让消费者感受到油价上涨特别重要。”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冯飞说。中国石油集团的专家严绪朝认为,针对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国内油气勘查开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家石油安全方面,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的孟春认为,我国需要建立的相应机制是:加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在国际购中加强协调,争取对我有利的价格;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应对各类风险。 在法律层面上,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曹耀峰建议,国家加快石油天然气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使用等全过程的管理。 但更多专家关注的是我国中长期对策: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是保证我国石油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除石油外,应当努力发展天然气、核能、水电等,建立能源的多元化格局;积极探索煤变油技术的市场化;继续推行石油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燃油效率;提升我国在国际油价形成中的影响力等等。 与专家们相呼应的是,国土部有关加强加快勘探开发的报告被院批准;三大石油石化企业承担的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设速度加快;私营企业不声不响地进入到石油炼化甚至储备领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快推动我国“煤制油”替代项目的落实……各项应对措施正在落实中。 冷静判断世界石油形势 世界油气潜力巨大,但分布不均。权威机构分析,2002年世界油气剩余探明可储量分别为1427亿吨和155.78万亿立方米;当前石油剩余可储量至少可持续供应39年以上,天然气可供应60年以上。从国家分布来看,石油分布不均衡,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占世界的78.2%,储比高达82年。 中石化经济咨询专家朱和说:“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剧增,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石油消费由1985年的5亿吨增至2002年的9.92亿吨,约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67%。” “世界石油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在中东、里海、西非等地区。由于里海、西非等地区石油储量有较多的发现,且比中东地区局势相对平稳,里海地区又靠近欧、亚两个消费市场,因此国际石油公司对上述两个地区增加了投资,加大了勘探开发的力度。”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战略专家说。 孟春认为,世界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上升。总体看,油价走高是长期趋势。近期看,被扭曲的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回落的空间十分有限。

中国车辆费改税问题什么时候实行.

月26日上市的原油期货,在第一周交出了一份让市场满意的成绩单。

以两桶油为代表的境内外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都积极参与原油期货交易,推动原油期货落地。

业内认为,我国原油期货的上市,能更直观的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为国内成品油定价公式提供基准价格,进而推进成品油行业价格机制改革。

两桶油积极推动原油期货落地

来自上海期货的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收盘,原油期货总成交量为27.8万手,持仓量为8198手,总成交金额为1159.23亿元。

从成交趋势来看,原油期货交易日趋活跃,相比开市前两日,后三天成交量明显增加。

《证券日报》记者还了解到,3月26日,中石化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石化)与壳牌公司签署了中东原油供应长约。该批中东原油长约货这成为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正式挂牌交易后,首笔以上海原油期货计价的实货合约,推动上海原油期货在亚洲石油市场迈出坚实步伐。

作为能源央企,中石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上海原油期货交易,努力推动形成反映中国和亚太地区石油供需关系的基准价格。

同一天,中石油旗下的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联油)达成了品种为含硫油、交易量为10手(1万桶)的首单原油期货交易。

金联创原油分析师陈彩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海原油期货是中国第一个允许海外国际投资者参与的期货品种,这是中国融入世界原油定价体系的第一步。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别代表着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原油贸易公司,正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两个领域积极参与交易,努力推动我在原油进口以原油进口以上海原油期货计价,实现上海原油期货的真正落地。

成品油价格改革有望提上日程

需要一提的是,3月初,国家能源局发布《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加快推进油气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央院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推动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理顺省级管网体制,加快推动油气基础设施公平开放,完善油气储备设施投资和运营机制。

这意味着油气改革在今年将继续向深水区迈进。我国现有成品油价格是参照国外原油期货的价格,以10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对应的调价幅度是否达到50元/吨为门槛,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纳的是国外原油品种,因此既不是国内供需的真实反映,也不够及时。

而我国原油期货的推出,将反映国内的真实供需情况,使得成品油价格的调整有了权威的参照,并及时做出价格上的反馈。

隆众石化网分析师赵桂珍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际与国内在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及消费季节等方面的差异,难以反映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此外,成品油进出口贸易壁垒会导致国内外价格联动存在差异。如果成品油期货上市,能更直接的指导成品油现货市场价格,有利于炼厂进行风险管理与市场研判。

而原油期货上市后,是以人民币做结算的,也就是说,我国在逐步拥有原油定价话语权的同时,国内主营及地方炼厂的原油加工成本或将下降。

“有市场人士担忧成品油价格会出现相应回落,其实这种担忧没有必要。”赵桂珍还指出,因为国家是允许境外资本参与中国原油期货交易,一定程度上将会活跃原油期现货市场价格。原油期货价格将会与成品油价格产生联动性,不久的将来,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将会被提上日程。

现在汽车油改气怎么样?

车辆的“费改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

费改税,也称税费改革,是指在对现有的收费进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用税收取代一些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通过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以税收为主,少量的、必要的收费为辅的收入体系。其实质是为规范收入机制而必须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费改税”同“纠风办”、“打办”、“治理‘三乱’”、“三资企业”、“退改离”一样都属于公文写作中常常使用的缩略语。它的基本意思是将以前应缴纳的费用改为税,如:购置附加费改成购置附加税。(摘自《应用写作》月刊1999年第12期《论内地、港、澳公文的沟通与衔接》)

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专家指出,天然气汽车的普及能有效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和空气污染问题。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庞大,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逐渐发展,今后“油改气”仍然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与传统汽车相比,天然气汽车一氧化碳排放少%,碳氢化合物排放要少72%,氮氧化物减少39%,粉尘减少100%。出于油价上涨和空气污染加剧等原因,目前各地对“油改气”的呼声越来越高。

专家认为,既然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就要协调各部门完善对天然气汽车的管理规定,及时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对“油改气”不利的规定,赋予“油改气”合法“身份”,避免相关法律与实践冲突。

目前,一些地方已出台地方法规,对改装车辆在车检环节准许放行,专家建议尽快推行这一做法。针对当前气瓶管理中的多头管理问题,建议由车管、质监等部门组成联合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专家建议,我国应加大对天然气汽车改装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无证改装“黑窝点”和私自改装行为,严打伪造气瓶合格证件和印章违法行为,并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同时,加大对车主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合理制定检测费用,引导其选择正规改装和定期检测气瓶。

防范天然气汽车安全事故,加强对加气环节的规范和监督是关键。经过正规途径改装的汽车,其加气卡都存储有车辆的改装时间、气瓶检测状况,气瓶充装单位应严格加气把关。各加气站需每班设置专职安全检查员,严格执行气瓶充装前后检查制度、充装过程记录制度,充装前应对气瓶及管路进行必要检查,查验《车用气瓶使用登记证》,确认车用气瓶是否合格,严禁给来源不明、超期未检的气瓶充气,能够大幅降低天然气气瓶安全事故的发生。

针对目前“油改气”改装机构实力参差不齐,需进一步规范改装市场秩序,提高改装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提高改装技术水平。

业内人士指出,应给予相关汽车企业清洁能源补贴,提高双燃料动力车型的市场竞争力,从源头上提升天然气汽车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目前,国内北京现代、东风雪铁龙、东风风神等汽车厂家均有生产汽油和天然气双燃料动力的车型,如雪铁龙爱丽舍双燃料动力车型售价为8.2万元,比传统汽油车型售价高出1万余元。

业内人士介绍,尽管购买双燃料动力整车车型,具有能够直接通过车辆年检、气瓶和天然气管线质量都能得到保障、汽车保险不会以“油改气私自改装车辆”为由拒赔等优势,但因售价相对市场改装的天然气汽车要高出近4000元,销量一直较为平淡。

从整体安全性而言,由汽车生产企业直接生产推出天然气汽车,安全性更高。国家应明确对油气混合双燃料动力车型的支持政策,将原厂双燃料动力车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推荐车型目录,鼓励整车出厂。

专家指出,按照国家《燃气汽车改装技术要求》和《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要求,当前“油改气”车辆必须装有安全隔离装置。而因为机动车“油改气”对安装气瓶安全隔离装置技术要求较高,且“油改气”使用的燃气瓶重量对汽车的行驶也有影响。

经济效益较高。天然气在发动机中容易和空气均匀混合,燃烧比较完全、干净、不容易产生积碳,抗爆性能好,不会稀释润滑油,因而使发动机汽缸内的零件磨损大大减少,能延长发动机的寿命和润滑油的使用期限。

社会效益好。与石油燃料相比,气体燃料在制备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小,有害排放污染物少,对环境保护是更有利的。

安全性高。天然气本身稍有泄漏,很快就会扩散到大气中,气体燃料系统的各个部件,特别是密封部分,都经过严格的检查。因此,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是比较安全的。

折叠弊端

由于气体燃料的能量密度低,天然气汽车携带的燃料量较少,行驶里程较汽油车短。而目前用的天然气发动机大多是由汽油机改装的,因而汽油汽车在改用天然气后功率往往会下降10%~20%左右。

由于目前的天然气汽车是在原来的汽、柴油车的基础上改装的,原来汽、柴油机的燃料系统大多保留。因此,要在原汽车增加天然气燃料系统,特别是气瓶使原来的汽车后备箱的有效使用空间减少,本身的自重也增加了。

天然气是气态燃料,不容易储存和携带。为此,需要加压或液化以便装瓶,还需要建造比汽、柴油加油站投资都大的加气站,在加气站比较缺乏的地区,加气是比较困难的。

折叠编辑本段常见问题

什么车适合油改气?

一般来说,价格在20万元以上的中高级车以及一些越野车,没必要改气,因为这类车子对喷油量、喷油时间等的控制非常精确,在用油上会根据情况进行调节,而且一旦改了气,还可能影响发动机智能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

另外,用车频率低的车主也没必要改气。私车作为上下班之用,每年的行驶里程一般在两万公里左右,但是油改气的费用要支付四五千到七八千元,所以要跑很长时间才能收回这部分改装的成本。这对于用车频率低的车主来说,并不划算。

每年行驶里程在3万公里以上的车,比较适合改气,但如果车龄已经七八年了,那么应在改气之前对车况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必要的修理,否则这些车会因自身零部件老化导致性能下降。

油改气后,如果碰撞会发生爆炸吗?

一些车主最担心油改气的车发生碰撞后会发生爆炸。其实,目前我们国家在“油改气”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专家解释,气瓶都经过高压、火烧、枪击等试验,因撞击发生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前提是消费者一定要到正规的改装厂内进行改装。

油改气后,再用油油耗大吗?

一套燃烧系统要同时满足两种燃料的使用,本来就不可能让两者都达到最佳状态。改后的车基本以使用天然气为主,所以发动机都是偏向天然气的使用特点进行调试。再用汽油,可能会比以前油耗高10%左右。

油改气后,维护保养注意啥?

开油改气车的驾驶员一定要进行专门培训,平时还要半个月检查一次是否漏气。检查方法很简单,将空的饮料瓶注满水并加几滴洗洁精,摇晃后,涂到车的减压阀、开关、管道接头等处,看有无气泡冒出,一旦有气泡冒出,就说明该车的天然气存在泄漏,应及时修理。此外,还要注意的是,气瓶的使用寿命一般是15年,出于安全考虑,有关部门规定,油改气的车每两年要对气瓶进行一次年检,一旦气瓶有磨损或破损,须更换新瓶后才能继续使用。因此,在改了气的车上,一般通过两个栅带固定气瓶,在气瓶与栅带之间有一层胶垫,有保护气瓶的作用。一旦胶垫有破损,气瓶将受到磨损。所以,车主应“盯紧”胶垫,一旦出现破损应及时更换,防止气瓶被破坏。

“油改气”安全吗?

车用天然气气瓶内部工作压力大概是200公斤。许多车主们担心,背着大气瓶到处跑,一旦发生追尾事故,气瓶会不会成为大?其实这一担心是不必要的,目前“油改气”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气瓶都经过高压、火烧等极端试验,加装的天然气装置中还有一个自动闭合系统,发生严重碰撞等事 ?油改气故时会自动放气,因为撞击发生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小。

“油改气”后汽车动力够吗?

目前用的天然气发动机大多是由汽油机改装的,汽车在改用天然气后功率往往会出现一定的下降,比例大约在10%~20%左右。加装一套天然气设备也增加车辆的自重,一些出租车司机反映,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的汽车加速性能减低,开起来比烧汽油时“软”。

发生事故后保险公司会理赔吗?

有些车主担心,保险合同条款规定汽车改装后发生事故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对此,有关保险行业人士表示,虽然“油改气”的车辆是属于改装车之列,但保险公司在出险理赔时,则更关注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否由于车辆改装造成的,如果并 ?油改气非改装行为而造成事故,是可以获得赔付的。但是车主如果决定“油改气”了,并且自己的爱车又有商业保险的保单,最好还是在保险期限内先到保险公司将改装方案告知,这样保险公司才可以对风险重新评估,一旦准许续保或加费续保,车辆的事故理赔将按一般程序而行,改装也就不再成为赔付的障碍。

什么原因阻碍了“油改气”的步伐?

经济、环保的天然气燃料一向被社会各界看好,但运行多年的“油改气”推广工程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油改气”的步伐?

“前些年进行的‘油改气’主要是液化石油气(LPG),液化石油气价格变动与油价是同步进行,油价和等热值的液化石油气价格相差不大,‘油改气’的初衷主要是改善大气质量,因此缺乏经济利益驱动的‘油改气’工作开展一直较为缓慢。随着油价一涨再涨,石油和天然气之间的价格差距加大,改用相对低廉的天然气可以节约大量的燃料成本。”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折叠编辑本段手续办理

对于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更换发动机或改变燃料种类的,首先要向交管部门递交申请,在取得交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改装。改装后可以到交管部门申请办理机动车变更手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保险公司的相关保险合同条款规定,汽车改装后发生事故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而“油改气”的车辆,在加装设备时要进行改装,在原来的燃油管道附近增加钢瓶、调压阀,这样是不是在出险时就不能获得赔付了?

对此,有关保险行业人士表示,虽然“油改气”的车辆是属于改装车之列,但保险公司在出险理赔时,则更关注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否由于车辆改装造成的,如果并非改装行为而造成事故,是可以获得赔付的,也并非“改装车事故,一律不予赔付”。但是,如果车主已经有了“油改气”的,并且自己的车子又有商业保险的保单,那么建议车主最好在保险期限内先到保险公司将改装方案告知,这样保险公司才可以对风脸重新评估,一旦准许续保或加费续保,车辆的事故理赔将按一般程序而行,改装也不再成为赔付的障碍。

此外,当车辆发生改装之后,车载的燃气设备需投保责任险。因为“油改气”加装的车用压缩天然气燃气设备,这是对车辆燃油动力系统的具.体性能进行改造,所以车主在对车辆进行改造时一定要注意车载燃气设备厂商是否已经选择了相应产品责任保险进行投保。

折叠编辑本段制约因素

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油改气”推广运行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其一,油改气的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管理。车辆改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使车辆管理部门和保险公司无所适从。车辆管理部门认定改装车辆是否合法,安全性能否保障,必须要依靠统一的标准;保险公司要维护其自身的利益,也需要有一个统一技术标准来衡量投保人车辆改装后的危险程度。统一改装标准的缺失还使一些不法的改装企业为了追求暴利,不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进行车辆改装。

其二,现有燃油车辆改装费用过高。改装一辆小轿车的费用在5000元左右(根据地点、储气罐等的不同而产生的费用不同,最低2600元),一辆大客车在9000元左右。

其三,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条款对改装车辆有限制。目前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条款规定汽车改装后发生事故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保险公司认为现有环境下,难以保障“油改气”车辆的安全性。

其四,加气站点过少严重制约着“油改气”的发展。当前各地加气站点分布过少,给已经改气的车主加气带来很大的不便,不仅需要排队等候,而且每次加气也要跑上很远的路程,耗费不少。?

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尽快完善“油改气”相关的法律环境,统一现有车辆的改装标准,创新改装费用承担模式,鼓励社会制造、购、使用双燃料汽车,各地做好加气站点的统一规划,建设布点合理、加气方便的加气站体系。当天然气燃料普及使用时,人们就不用再因油价上涨而备受困扰了。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新闻

油价上涨“油改气”受关注 降低成本成主要推手

随着2013年2月25日凌晨最近一次汽油、柴油价格上调,针对汽车用油消费支出不断提升的现实状况,“油改气”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齐齐哈尔市汽车油改气现状如何?国家统计局齐齐哈尔调查队在对市内2家公交车公司、3家出租车公司以及10名出租车司机、5名公交车司机和5名私家车主进行调查后指出,随着汽油、柴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油改气”开始受到市民的普遍关注。

出租车逐步实现以天然气为燃料成为一种趋势。据了解,截至今年2月26日,我市有3775台轿车以天然气为燃料。通过对市中通公交公司天鹤出租车公司、华光出租车公司、星火出租车公司的调查发现,我市新进出租车在到货时即使用天然气,现行出租车中只有部分接近报废期的出租车使用汽油。以星火出租车公司为例,现有300多台出租车中230多台以天然气作为燃料。出租车使用天然气后,每月成本下降显著,下降幅度在1000至2000元之间不等。能降低成本也因此成为司机们决定油改气的首选原因。

在对10位出租车司机问卷调查也显示,有6台出租车以天然气为燃料,改装费用在1800至4000元不等。司机张师傅说:“现在油价这么高,不得不考虑行车成本。现在油改气的技术已经不错了,而且安装费用也不高,最主要的是改气之后真的可以省钱,所以没有理由不改装。”

而公交车油改气受加气站数量限制较大。调查显示,我市2家公交公司,其中中通公交的16条、336辆市内公交线路中有10条、212辆以天然气为燃料。中通公交其余线路和北方公交全部线路的公交车仍以汽油为燃料,主要原因是我市现有加气站供气能力无法满足大量公交车每日加气的需求,但北方公交公司表示,所辖公交车的油改气工程已提上日程,随着配套设施的成熟,将逐步进行改革。

对于油改气的优缺点,人们都有自己的认识。就优点而言,95%的被访者认为能降低成本,还有被访者认为燃气更环保、更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还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节约维修费用。缺点方面,85%的被访者担心加气站过少、加气难的问题较大;有的被访者认为车辆改造费用高、短时间难以收回投入;有的担心经常检查是否漏气过于麻烦,改造后动能不足、爬坡没劲等。

业内人士建议:燃气车辆既经济又环保,做好“油改气”,应先做好加气站点的统一规划,加快建设布点合理、加气方便的加气站体系步伐,同时应尽快完善油改气相关法律环境,加大补贴和推动力度。

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加快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有助于我国话语权的提升

金融危机爆发前,美英德法意日加组成的七国集团(G7),由于囊括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协调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对发达国家,也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分水岭,二十国集团(G20)首脑峰会为标志,G20逐步取代G7,开始在协调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以前,G7成员国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们坐在一起就可以对全球经济“发号施令”,如今不行了,越来越多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紧密地融入到全球国际分工链条当中。传统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在相对减弱,新的力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没有这些新兴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很多全球经济问题根本就解决不了。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比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机构的一些高级职务由中国人来担任;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东。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发言权已有较大跃迁,基本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角色转变。当然,这一过程是比较曲折艰难的,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继续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大宗产品价格走低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

近期,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出现大幅暴跌,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稳中趋跌的态势,这里面固然有国际游资炒作、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美元指数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但从基本面来看,刚需不足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暂时告别了高增长期,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全球经济的低迷,必然造成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价格回落应该是迟早的事儿。由于我们是石油、铁矿石等主要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东西便宜了,我们进口开支节省了,企业的能源原材料成本随之降低了。

过去几年,新兴经济体出现严重通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当前价格下降也使过去饱受困扰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和。另外,长期以来,在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下,我国性产品的价格被压低,虽然在理顺性产品价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改革没有到位。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降低,国内的通胀也相对温和,为加紧推进这方面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空间。我国应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切实推进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在配置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外需收缩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冲击我国出口

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明显不足,国际机构一再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包括寄予厚望的美国经济,增速从1.9%下调到1.7%。一直以来,和与之伴随的借贷消费模式风靡美国,而金融危机则给美国民众的消费理念带来巨大冲击,3年内约有500万个美国家庭关闭了账户,再加上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人还不敢大笔消费。欧洲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各国财政紧缩,如希腊,过去3年,经济萎缩了1/5,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1/3,一半的年轻人没有工作。美欧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他们的日子难过了,买我们的东西就少。以前我们出口增长一般都是每年20%多,现在很难保持两位数,去年是7.9%,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增长8%左右就不错了。

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经济增长快,贸易增长也快,经济增长降下来,贸易增长也降下来。2012年全球贸易的增速只有2.5%,低于过去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据WTO预测,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也只有3.3%。最关键的是,每当世界经济处于扩张期,主要发达国家就会积极倡导自由贸易,而当世界经济处于低迷不振的时候,主要发达国家就会祭出贸易保护的大旗。2012年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就比较猛,我国共遭遇21个国家发起的7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同别增长11.6%和369%。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市场需求减弱、竞争加剧,各国贸易政策愈加“以自我为中心”,各种贸易投资壁垒明显增多。今年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保护更是由传统制造品扩大到光伏等新能源领域,使得我国新能源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常态化、复杂化趋势,贸易摩擦将贯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全过程,应对贸易摩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热钱大进大出加大我国金融风险

热钱,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是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热钱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牟取暴利,它在国际市场上兴风作浪,翻云覆雨,快速进出市场,制造狂热气氛,然后在高价位时悄然出货套利而走,掠夺巨额财富,甚至引发金融乃至经济危机。

现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都在想方设法救助经济,推出量化宽松甚至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的货币在全球大规模流动。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一改2012年相对平稳的态势,出现急剧攀升,其背后有大量国际热钱流动的因素,特别是造成短期内人民币快速升值,给我国出口行业等带来巨大压力。2013年1至5月,我国有4000亿元左右来自于境外热钱流入。热钱大规模流入使得我国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压力大增,前五个月我国外汇占款投放高达1.58万亿元,是上年全年的3.2倍。热钱主要为追逐利差、汇差,人民币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大大高于近乎零利率的美元,或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近2%,特别是前5个月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高达5.6%。

热钱“有进就有出”,近来对美国提前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逐渐增强,热钱开始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撤退。这意味着投放到市场上的人民币规模相应减少,6月底所谓的“钱荒”,与此也有很大关系。热钱的快进快出,不仅造成较大金融风险,而且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造成了很大压力。热钱来时有冲击,走时也有风险。

五、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带来严峻挑战

在WTO的日程表中,多哈回合谈判始终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原定3年的谈判期限一拖再拖,如今已进入第12个年头,而且由于各方不愿妥协退让,多哈回合几乎成为“鸡肋”,谈判前景不被看好。

与多边谈判陷入僵局相比,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双边谈判大有取代多边之势。已经在全面推动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近期又启动了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谈判。无论TPP,还是TTIP,其目的是重塑新的贸易规则,重掌国际贸易领导权,谈判排除的都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其咄咄逼人之势溢于言表。TPP协定对我国经贸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如果欧美之间达成协议,将成为史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美欧关税降至零、覆盖世界贸易量的1/3、全球GDP的1/2。很大程度上,TTIP将改变世界贸易规则、行业标准,挑战新兴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间的准贸易联盟。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将被彻底边缘化。这样对我们来说,在制定新的投资、贸易等规则的时候,我们无法参与,欧美贸易和投资标准的提高,促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不得不进一步进行新一轮改革。

六、创新竞争力有被拉大的风险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面临再次被拉大的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带来了大量中低端技术,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由于当前我们制造业的一些传统比较优势在丧失,比如,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呈显着上升趋势;随着房价的飙升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土地成本大幅提高;近年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超过30%以上,我国出口价格优势不再;雾霾天气等使得老百姓对环保的要求日益提高,制造业环保成本大幅增加等等,一些跨国企业开始从我国回流到本土,或转战东南亚等地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外资流入我国速度开始放缓,技术引进步伐也相应放慢。当然,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中低端技术,需要更多的高端技术,而高端技术欧美国家从来都是严格封锁的,我们引进不了,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