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油多少美元一桶

2.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2010石油价格行情_2010年1月原油价格

人民币汇率继续小幅贬值,从周线图上看,已经是连续第五周小幅贬值了,这种走势近年来罕见。截至12月8日收盘,在岸人民币兑美元(CNY)下跌0.15%,报6.4179,创2011年来最低收盘水平。离岸人民币也跌逾百点,跌幅0.19%,报6.4861。自8月11日人民币一次性贬值2%后,全球媒体为之惊呼。那么。美国是如何操作汇率这一国际战略的最有力的武器呢?我在最新出版的《郎咸平说:你的投资机会在哪里》一书中针对11年至今的三次汇率大战给予了全面的分析。

我们看看从2014 年到现在,主要国际货币相对美元的贬值幅度,我们反倒是最坚挺的,只贬值了5.5%,还有很大的贬值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大家不要从简单的进出口数据看汇率,因为汇率从来不是由简单的经济数据决定的,它是最直接的政治!

举例,19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让我们贬值,我们没有听,坚持汇率稳定,帮助东南亚国家度过危机。2003 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美国又逼迫我们升值。理由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大量廉价商品,抢走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致使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美国威胁称若人民币不升值30% ~ 40%,将通过立法征收中国进口商品27.5% 的关税。最终人民币升值了。因此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汇率是美国手中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配合它自己的国际战略的。

从13 年3 月开始编撰以来,美元指数就是反映美元汇率的晴雨表。下图中可以看出,从1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元经过了两轮完整波动,现在是第三轮,美元指数正在冲高的过程中。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一条简单的线,每一个周期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掠夺。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分析这三轮汇率大战是如何操作的。

第一轮汇率大战(11—1999 年),打击拉美能源出口型国家

第一步(11—19 年),美元贬值27%,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美元利率保持低水平。

从11 年8 月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到19 年底,美元指数贬值了27%。大宗商品如石油、贵金属、基础原材料等价格飞涨。以石油为例,10 年原油1.8 美元一桶,14 年每桶10 美元,19 年每桶20 美元,1980 年每桶突破30 美元。这个时期,拉美以出口原材料为主的经济一片辉煌,以墨西哥为例,10 年代墨西哥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5%。

同时,美元利率保持低水平。10 年初美元利率只有4%,19 年达到11.2%。不要以为11.2% 的利率很高,10 年美国通胀率最高达13.5%,同期美国国债利率为11%,这意味着即使购买债券每年也会损失2.5%。正是由于美元的低利率,以墨西哥为首的拉美国家大举借入美元,墨西哥在这一时期债务总额增长近20 倍。

第二步(19—1985 年),美元升值54%,利率大幅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元回流。

19 年底,美元指数从95 点一路上升,到1985 年的146 点,上升54%。19 年,保罗·沃尔克任美联储以来,不断提高利率,1981年6 月,联邦基准利率调升到21.5%。一年后的1982 年7 月,美国通货膨胀率从13% 下降到4%。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原油价格从原来的30 多美元一桶一路跌到1986 年的10 美元一桶。同时美元大规模回流,原因是美股回报节节攀升。道琼斯指数从19 年底的850 点一路上升到1985年底的1500 点,1987 年达到2000 点。

美元回流、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给拉美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墨西哥首先爆发危机。1982 年8 月12 日,墨西哥因外汇储备不足,无法偿还到期的268.3 亿美元的公共外债,宣布无限期关闭汇兑市场。墨西哥之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这就是当时震惊世界金融业的拉美债务危机。1982 年底,整个拉美地区的外债余额超过3000 亿美元,其中阿根廷就占930 亿美元。1983 年,阿根廷需要将货物和劳务出口的54% 专用于支付外债利息;巴西需要40% ;墨西哥需要35% ;智利和秘鲁大约各需要33%。拉美陷入了著名的“失去的十年”。

第三步(1985 —1999 年),开出私有化药方,美元重新开始贬值。

1985 年10 月,以解决拉美债务危机为由,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在韩国汉城召开的IMF 和世界银行第40 届年会上提出了“贝克”。该要求,拉美国家必须私有化能源、铁路、航空、通信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同时将自然、基础设施私有化,实行彻底的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1990 年,美国、IMF 和世界银行联手,利用的附加条件落实了这一措施,强制拉美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

拉美国家大规模的私有化自此开始。1988 年,卡洛斯·萨利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后首先掀起私有化浪潮,新拍卖酒店、航空、钢铁、制糖等国企。1990—1999 年,整个拉美500 强企业中,外资企业由1990年的149 家增加到1999 年的230 家。

我们以阿根廷为例。在1989 年改革前,阿根廷掌握着电信、石油、银行等主要大企业。十年后,阿根廷几乎卖光了战略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包括开油气、通信、电力、公用事业以及核电站,甚至还有港口、码头、飞机场、火车站。国家掌握的仅剩下国家银行、造币局和电视台等少数企业。在1989—1999 年间,阿根廷 10 家最大企业中,有 7 家是跨国公司控股;全国 100 家大企业中,以阿资为主的企业仅剩 7 家。2000 年,跨国公司已控制阿根廷出口总额的 90.4% 和进口总额的 63.3%。1999 年阿根廷最大的国有企业——石油矿藏局 98.02% 的股份被卖给西班牙雷普索尔石油公司后,阿根廷90% 的燃料供应掌握在 4家外国公司手里。

在私有化进程期间,拉美社会危机一再恶化。比如很多国家供水基础设施私有化后,水价连续20 年上涨,超过一半的居民消费不起日用水。

第二轮汇率大战(1986—2001 年),打击资本进口型国家

第一步(1986—1996 年),美元贬值27%,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美元利率稳定在4% 左右。

从1986 年开始,美元进入贬值周期,美元指数从1986 年初的120 一路下跌到1996年底的88,下跌了27%。年6月30日,泰国宣布实行“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其中美元份额占了80% 以上,日元11% ~ 13%,其他货币不超过10%。显然,泰铢对美元汇率基本固定,维持在1 美元兑换25 泰铢左右的水平。由于美元贬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推动了泰国经济发展。在此期间,泰国GDP 以每年超过8% 的速度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亚洲奇迹。1986—1994 年,泰国制造业出口年增长30%,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36% 上升到81%,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从22% 增加到29%。同时,房地产泡沫开始出现,1993—1996 年,泰国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近400%。

因为这一时期美国正在收割拉美的胜利果实,同时打击能源出口国苏联,所以这段时期大宗商品没有大幅涨价,国际原油价格基本稳定在每桶20 美元之下。

第二步(1996—1998 年),美元升值20%,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美元利率维持在3% 左右。

从1996 年开始,美元开始进入升值周期。美元指数从1996 年1 月的86 点一路上升到19 年7 月的95 点,涨幅10.5%。泰铢汇率也紧跟美元不断走强,出口竞争力随之削弱。1996 年,泰国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4% 下降到3%。出口下降导致泰国逆差迅速扩大,贸易赤字达到162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超过8% 的警戒线。当时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为3%。为了弥补大量的贸易赤字,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求,泰国借入大量外国资本,而且大量流入了泰国的房地产、股票市场。1996 年泰国借入外债达930 亿美元,和1992 年比翻了一番,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 年3 月,索罗斯等金融大鳄断定泰国不能继续维持原来的汇率,于是发起第一轮猛攻。19 年7 月2 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7月11 日,菲律宾宣布放弃固定汇率,8 月14 日,印尼宣布实行浮动汇率。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爆发。与此同时美元继续升值,1998 年8 月达到104 点,比1996 年1 月上涨了20%。金融危机在东南亚更大范围全面爆发,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土崩瓦解。

第三步(1998 —2001 年),开出私有化药方,收割胜利果实。

危机发生后,东南亚诸国向IMF 求助。IMF 开出的条件很简单,要可以,必须同意三个条件:削减开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私有化国企。其中最后一条私有化国企,让东南亚国家的命脉产业,包括金融、石油、电力、矿产、电信等统统私有化,国家的经济控制权掌握在了以美国公司为首的跨国公司手中。例如,金融危机后的1998 年,印尼12 个主要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包括电信、矿、水泥等支柱行业国企。金融危机后的20 个月内,西方跨国公司在东南亚进行了186 起并购,这是50 年来东南亚最大规模的资产转移,东南亚国家经济腾飞的成果完全被西方跨国公司窃取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东南亚金融危机本来完全可以避免。19 年7 月,金融风暴首先从泰国开始,8 月7 日,IMF 在东京召开了会议,会议决定每个主要亚洲国家都出10 亿美元,最后凑了170 多亿美元贷给了泰国。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了,那么IMF 做得还算挺好,可问题是这170 多亿美元是附带条件的,而且这个条件是致命的。美国要求泰国如果接受这笔借款,就必须公开中央银行的表外负债。美国这么神通广大,会不知道泰国有多少负债吗?结果泰国只好公布自己的表外负债为234 亿美元。于是所有投资者都明白泰国已经没钱了,即使把这170多亿借给它也是不够的。你是投资者你会做什么呢?当然是首先把自己的钱提出来,避免更大的损失,于是泰国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快速蔓延到东南亚其他国家。

当时日本提供了泰国海外借款的54%,提供了印尼海外借款的39%,提供了马来西亚海外借款的36%。规模决定了一旦发生危机,日本银行不可能全身而退。所以日本最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日本必须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它提出不要条件,直接援助,并提议成立一个1000 亿美元的亚洲担保基金。1000 亿美元救泰国绰绰有余,但是美国财政部和IMF 严厉反对这个,用尽各种手段阻挠这个提案的实施。日本最终因对抗不了美国而不得不放弃,挽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后一丝机会被美国熄灭。说到底,只有爆发危机才能在东南亚推销“经济改革”的三把火,才能趁火打劫。

第三轮汇率大战(2001—),同时打击能源出口型、资本进口型国家

第一步(2001—2014 年),美元贬值36%,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美元利率下跌。

从2001 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3 次降息,创下了1981 年以来“最为猛烈的降息轮回”。美元指数从2001 年底的110 点开始回落,一路下跌到2008 年金融危机前的70 点,36% 的降幅可谓史无前例,带来的后果大家都知道。美元利率可以忽略不计,基本是0.3% 左右,2008 年之后又降到0.25%。2001 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0.61 万亿美元,2008 年是2.26 万亿美元,经过几轮量化宽松,2014 年底已经达到4.5 万亿美元。这就完成了向全球撒美元的步骤。

随之而来的是能源价格一路飙升,以原油为例,2003 年初破30 美元每桶,2004 年9 月连破40 美元、50 美元每桶,2005 年6 月 60 美元每桶、8 月70 美元每桶,2007 年90 美元每桶,2008 年7 月14 日达最高点147.27 美元每桶。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巴西、智利、秘鲁、哥伦比亚、沙特等十个主要能源和大宗商品出口国直接受益。

由于美元的廉价,各新兴经济体开始大规模借入外债来发展经济。据IMF 统计,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的非金融类企业的海外发债规模出现了急剧飙升。根据国际金融协会测算,2014—2018 年,所有新兴国家需要展期的企业债务将达到1.68 万亿美元。如印度的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例从2009 年的23% 上升至2013 年的30%,超过25% 的国际警戒线。如果美元进入升值通道,新兴经济体债券展期成本将显著上升,债务风险将扩大。

第二步(2014—2015 年),美元升值20%,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下一步如果开启加息,美元利率将进入快速上升渠道。

2014 年10 月,美国停止量化宽松,进入升值周期。2014 年1 月1日至2015 年8 月31 日,美元指数上涨19.7%。加上美国股市好转,19个最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净流出总量达到9402 亿美元,是2008—2009 年金融危机时的两倍。摩根士丹利用“麻烦十国”来形容十个因此面临最大风险的经济体货币: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泰铢、新加坡元、新台币、智利比索、哥伦比亚比索、俄罗斯卢布、韩元、秘鲁索尔。

与此同时,大宗商品指数下跌43.7%。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创16 年新低,这将对“原料十国”带来严重打击。拉美最大经济体巴西正陷入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的最长衰退期,仅2014 年一年,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就贬值了35%。拉美地区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陷入恶性通胀,基本生活用品短缺,经济正在崩溃。投资者几乎确定委内瑞拉会对其美元债务违约。哥伦比亚因为石油和煤炭价格下跌而问题重重,在2014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的12 个月内,哥伦比亚比索兑美元汇率贬值了36%。

第三步,收割胜利果实。美国不会把同一个战略用两次,但是很可能会大举收购危机地区的廉价资产,美国的企业已经准备好了,就看美联储什么时候出手。

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有4.5 万亿美元负债,同时美国股市不断高涨,上市公司手中现金非常充沛,2014 年仅仅回购股票和红利派发就超过1 万亿美元。穆迪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 年5 月,美国前50 大企业持有1 万亿美元的现金,全部上市企业持有1.73 万亿美元现金。这些钱64% 都存放在海外,约1.1 万亿美元。更关键的是,有了高股价,在需要收购的时候也很容易就能拿到更多的现金。因此现在的美国企业已经磨刀霍霍,只等美联储加息以后其他国家的危机到来。

望纳~

原油多少美元一桶

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jiaodong.net 2008-11-03 09:16:37 搜狐博客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爆发,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而且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随着股市暴跌和信贷收缩,投资者信心崩溃,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陷入衰退,世界经济步入停滞甚至衰退的风险明显上升。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入境旅游可能滑坡。我国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于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地区和国家。目前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均已深受冲击,股市暴跌,经济放缓。正如日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其年度施政报告中所提到的,此次金融危机,其破坏力的深度与广度都远远超过了19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作为我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韩国的经济也受到显著影响——韩国财政部10月6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此次金融危机可能使韩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降至4.5%-4.9%以下(今年2月份就职的李明博在去年的竞选活动中表示要实现7%的经济增长率,但鉴于不利的经济形势,韩国不得不调低了目标)。我国第二大入境客源国日本的景气指数也持续恶化,股市暴跌,经济下滑。在远程市场方面,我国入境客源的主体是“西方七国集团”中的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目前这些国家股市低迷,企业投资缺乏信心,私人消费普遍缩减。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公务旅游还是消遣旅游都将受到影响,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奥运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拉动效应,从而使得入境旅游增长放缓,甚至出现绝对量的减少。

其次,价格优势受到削弱。在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下,美国大量发行美元借以刺激经济,从而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信贷紧缩问题严重危及欧洲,并拖累各国经济步入衰退,欧元、英镑贬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加速。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兑英镑汇率中间价继8月14日首次升破1比13整数关口之后,于9月11日再破1比12关口,并在10月10日创出11.63新高;人民币兑欧元也在不断升值,10月7日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达到1比9.328。此外,人民币兑日元、港元等其他货币也呈现不断升值态势。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货币的持续升值,将削弱我国入境旅游长期以来所保持的价格优势。

再次,国内旅游支出消减。一方面,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A股市场的下滑,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有人称“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旅游、汽车等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降温。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风险厌恶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因此,国内旅游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最后,企业融资趋于困难。目前全球金融体系处于动荡之中,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为避免风险,银行普遍惜贷。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华尔街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暴露了现代金融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有鉴于此,我国必然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紧缩银根。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和物价过快上涨,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控”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可能明显放松。即使不久前出台的“两率”下调,也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对度村、主题公园、旅游房地产等大型项目建设融资的影响极为有限。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此类企业融资将趋于困难。

总体来说,在消费方面,此次金融危机将给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和市场,其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就行业而言,酒店业、航空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就分层而言,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企业所受影响更大,而低端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在投资方面,将导致大型旅游项目的融资更加困难。

尽管旅游业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其敏感性有目共睹。从“911”、SARS到海啸、地震,皆是如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述都曾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而这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上述所影响的只是部分国家和地区,而且主要源于心理上的恐惧,而此番金融危机则是全球性的,而且主要是经济上的冲击。因此,相比前者而言,这一次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许会更加深刻、广泛和持久。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积极的应对措施,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掉以轻心。

一、金融危机后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1.入境旅游将面临继续下滑的可能。

2.出境旅游将面临增长滞缓的可能。

3.国内旅游将面临“三降一短”的可能。

4.旅游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的可能。

二、金融危机后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机遇

1.“奥运效应”将在未来的几年内长期存在,并有可能在国际经济形势好转时显现出来。

2.“拉动内需”将刺激旅游投入。

3.“八大”将刺激旅游消费。

4.“低价旅游”将刺激旅游需求。

5.“确保就业”将提升旅游地位。

6.“六十大庆”将提振国民消费信心。

7.“台湾之旅”将成新的旅游亮点。

8.“上海世博”等活动将有可能形成“预热行情”。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旅游业的应对措施

1.国家政策措施扶持,企业携手共渡难关。

2.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快产业重组步伐。

3.抓住金融危机机遇,因地制宜解决“瓶颈”。

一、前3季度外贸继续快速增长

2008年前3季度,尽管受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国内生产成本大幅升高,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加快结构调整,仍然实现了持续和快速增长。主要特点是:

1.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长加快,外贸顺差减少。前3季度商品进出口总值为1967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第1季度出口增长30.3%,第2和第3季度增速回落。前3季度总计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自年初开始加速,总计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外贸顺差180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

2.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能源进口量增价涨。前3季度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出口617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受经营成本升高和需求疲软的影响,传统大宗商品中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仅增长1.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1.2个百分点。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均有所回落。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能源类商品。原油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8.8%,金额增长85.5%;铁矿砂进口量增长22.0%,金额增长116.0%;大豆进口量增长32.3%,金额增长137.4%。

3.一般贸易保持强劲增长,加工贸易增速继续回落。前3季度中国一般贸易继续强劲增长,进出口总值达到9565.7亿美元,增长35.9%。其中,出口5007.8亿美元,增长26.9%;进口4557.9亿美元,增速高达47.3%,比去年同期加快2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长进一步趋缓,进出口总值803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其中,出口增长15.6%;进增长10.7%。

4.对美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前3季度中国对发达市场出口增长放缓。对欧盟出口2204.7亿美元,增长25.6%,对美国出口1891.3亿美元,增长11.2%,对日本出口858.5亿美元,增长16.0%。与一些新兴经济体双边贸易继续快速增长,例如对印度出口增长了43.1%,对韩国出口增长了28.4%,对巴西出口增长了90.2%。

二、全年出口增幅可能低于20%

当前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由于个人消费开支和出口增长低于预期,美国第2季度GDP增长率已经由此前的3.3%修正至2.8%。一些研究机构预测第3、4季度美国的个人消费将出现负增长,相应地美国经济将至少步入温和负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第2季度已经陷入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增长也都开始放慢。第4季度主要发达国家进口量可能萎缩,全球商品贸易也将显著放缓。因为金融危机,部分地区和企业出现支付困难。中国进出口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出口新订单减少和支付风险的增大。

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的期货价格从7月份开始回落。近期金融市场的混乱和对未来全球经济下滑的担心,进一步挤压了期货价格虚高成分。但是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同时也不排除由于投机因素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中国国内通胀率仍不算低,出口产业将继续受到成本上涨困扰。

自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20%,对欧元和日元升值也都在8%以上。近期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汇率大幅波动受到一定抑制有关。这暂时缓解了人民币快速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困难。

综合上述因素,预计第4季度中国出口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全年出口增速可能回落至20%以下。

三、2009年外贸形势很不乐观

第一,世界经济将陷入低迷,不排除危机加深可能

尽管各国正取协调行动筑起防波堤,使得这场金融海啸还不至于引起1929年那样的大萧条,但是市场信心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预计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乐观地估计,发达国家经济至少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时候才能开始复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还难以确定。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一段较长的低迷时期。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显现出整体回暖迹象,次级问题仍有可能恶化,使更多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浮出水面。因此,不排除金融危机加深的可能性。

第二,初级产品价格将继续处于高位并剧烈振荡

如果初级产品价格能够回落至较低水平,对于减轻广大进口国成本负担,刺激经济回升显然是利好消息。但是,导致近年来能源、类商品价格飙升的主要因素——来自新兴市场的庞大需求,以及美国生物能源政策等并没有改变。而能源、类商品供给受到开难度增大、生产国投入不足、以及农业生产耕地面积减少的制约,供给量的增长并非易事。为了维持高价,近日OPEC已酝酿调减全球石油产量。各国为拯救金融市场而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对美元等货币币值下跌的担心,将使得更多国际游资把大宗商品期货作为保值避险工具。这些因素都将加剧国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波动。

第三,多哈回合前景暗淡,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

与19年亚洲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这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7月份多哈回合谈判破裂后,虽然许多成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希望重启谈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内很难弥合。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看上去更加黯淡。不仅如此,贸易量萎缩和失业率的上升,还将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转而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

总体看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下滑、进口需求锐减、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主要货币可能出现的贬值,都将进一步波及中国。预计2009年外贸形势应很不乐观。进口和出口增长都将回落。

四、中国应对冲击有一定空间

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连续七年实现较快增长。近几年大幅调整外经贸政策,包括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已经让企业提前适应在趋紧的环境下生存发展。许多地方和企业都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效。少数仅靠低价竞争的企业被淘汰,具有一定技术、品牌和客户渠道优势的企业则获得了更展。大部分出口商品卖价有所提高。应当说,中国出口产业总体竞争力仍然是比较强的,低成本优势并没有失去。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将催生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来讲,既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也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能依然充足。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调整和优化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将带来巨大和长期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依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坚实物质基础,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和有效地扩大内需,将支撑并推动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近日已经决定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未来在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方面还有相当可操作空间。各地方、部门将加大对进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鼓励和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拓展新的市场。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将继续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有利于改善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轻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中国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增长潜力很大,迄今为止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热情不减。所以,从中长期看,中国外贸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未来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未来

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以及美国监管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无疑为我们再次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集金融业务与管理于一身,到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逐步成立,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再到今天随着分业经营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巩固,我国确立了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行三会”的金融调控监管模式。不可否认,30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推进过程中,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到全球经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以及美国监管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无疑为我们再次敲响了金融风险的警钟。 </P><P>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生活中“滞胀”的长期存在和金融“脱媒”问题的严重化,美国逐步放松了金融管制,其金融机构逐步拓宽经营范围,打通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防火墙”。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改进原有的分业监管体制,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新的监管模式,学界称之为“伞形监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根据业务的不同接受不同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而联邦储备理事会为金融控股公司伞状监管者,负责评估和监控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的内控措施以及集团风险对存款子公司潜在影响等。另外,美国的州在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监管权限,尤其是对保险机构享有全面的监管权。然而,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在金融业高度混业经营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监管制度的安排无法有效监管金融市场,甚至有可能因为其内部的协调和分工不明确而延误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利时机,致使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累加而形成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了系统性风险以危机的形式爆发。 </P><P>具体来看:首先,这种“双线多头”的监管模式容易出现监管真空,而最大的真空就是各部门的监管标准不统一,从而导致监管重叠和盲区。不仅如此,美国的监管机构太多,之间的权限多有重叠。其次,在监管重叠的同时,监管盲区也不少,例如,像CDO(债务担保证券)、CDS(信用违约掉期)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宣称对其进行监管。最后,多头监管的存在,使得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监控。 </P><P>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体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一方面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侥幸躲过一劫。然而,当前我国多家大型公司所陆续披露出来的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失误而导致巨额亏损的惨痛事实,再一次说明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因此,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只有继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推动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只有如此,我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P><P>但是,鉴于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峻现实,在推进金融体系改革深化的进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稳步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和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固化,在混业经营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监管模式。具体而言,我们可以用在统一监管的框架下实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构建中国的监管体系,即成立中国金融监督委员会作为一个集中统一的监管主体,内部构建由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组成的专业分工的“三合一”的监管体系;鉴于此次金融危机中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尤其要注意明晰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责任,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将机构性监管模式转化为功能性监管模式,最终形成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政策,金融监管委员会负责金融监管,二者紧密协调的金融监管框架。 </P><P>当然,在改革进程中,我们仍然需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减小金融改革的风险。一方面,加快完善综合经营及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同时大力推进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监管队伍;另一方面,继续推进金融机构的公司化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并尽快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即时的风险控制系统。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及时、有效甄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监管机构之间应继续加强合作,联合建立即时的风险控制系统,及时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有针对性地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与有关经济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公示和惩处制度,严厉打击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金融市场环境,促进金融业公平竞争。</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原油多少美元一桶

目前价格一般在60-70美金/桶。目前布伦特原油价格50多美元/桶。

一、一桶原油多少?桶和吨是我们常见的两个原油数量单位。欧佩克组织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原油数量单位通常用桶来表示,而中国及俄罗斯等国则常用吨作为原油数量单位。

吨和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则1吨约等于7.2桶或7.3桶。尽管吨和桶之间有固定的换算关系,但由于吨是质量单位,桶是体积单位,而原油的密度变化范围较大,在交易中如按不同的单位计算,结果也不同。

二、原油即石油,也称“黑色金子”,习惯上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石油称为原油。习惯上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石油称为原油。一种黑褐色并带有绿色荧光,具有特殊气味的粘稠性油状液体。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烯烃等多种液态烃的混合物。石油”这个中文名称是由北宋科学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原油是一种黑褐色并带有绿色荧光,具有特殊气味的粘稠性油状液体;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烯烃等多种液态烃的混合物。

原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此外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原油经炼制加工可以获得各种燃料油、溶剂油、润滑油、润滑脂、石蜡、沥青以及液化气、芳烃等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产品。

三、原油分类

按组成,可分为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

按硫含量,可分为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

按比重,可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三类。

国际油价为何突然跌破100美元大关?

石油的重要性不用我说了吧,如果你对石油比较了解,就更知道它的重要性了。上半年原油价格一直不断飙升,可现在全球经济有衰退迹象,石油的需求似乎在走下坡路,而且越来越明显,价格已经出现了"崩盘"。

本周二WTI原油价格下跌"破百",盘中下跌10%,每桶.43美元,最终跌到了8.2%,每桶99.50美元,这可是从5月11日开始油价第一次跌破100美元,是WTI原油期货5月以来的最低收盘价。

同时,布伦特原油价格也不乐观,下跌9.5%,每桶102.77美元,可能你感觉不到这个数字的低迷,但你要对比一个月前就知道了,一个月前布油价格每桶可是超过了120美元。

油价跌破了100美元,大家会想,这是怎么回事?

疫情肯定是其中原因之一,这点所有人都能想到,疫情严重影响经济,大家都勒紧裤腰带,石油需求减少,价格自然下跌,这很好理解。据相关数据统计,疫情对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5万亿美元,让全球失去了超过了2亿个工作机会。

美联储这次加息了75个基点,是30年以来最大的单次加息,联邦利率也位于1.5%至1.75%之间。可怎么调整,美国通胀率还是很高,本月高达8.6%,而美联储的预期是2%,差得太远了。

从经济考虑,美联储可能会继续加息的路子。有人预测,联邦利率可能会达到4%。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美元加息还会继续,那么国际期货市场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也到原油价格下跌。

原油市场说白了是就是金融市场,信心其实很主要。这次国际油价下跌,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投资者暂时不看好这个市场。美国花旗集团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的金融寡头,集团分析师在7月5日表示,如果经济衰退严重影响市场需求,布油在今年年底每桶可能到跌到65美元,2023年底或许会跌倒45美元。

其实这次国际油价下跌主要还是因为经济走势较弱,导致原油需求走软,最终造成原油库存增加,而导致油价下跌。

油价大跌必定会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根据咱们国家现有机制,下轮国内成品油价调整会在7月12日24:00开始。有专业人士做出预测,国际油价如果继续跌,国内成品油价可能会出现今年的第三次下调。

一桶石油多少钱?

原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是“桶”,一桶是159公斤,因为各地出产的原油的比重不同,所以一桶原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吨原油一般在7桶到8桶之间,按世界原油平均比重计,一吨等于7.35桶。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是每桶50+美元,按当前美元汇率1美元等于6.2人民币,这样算下来,每吨原油价格约3100+元。二月期原油价格47.82美元/桶,三月期原油价格57.57美元/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每天原油价格都有波动。现在国际原油价刚回升了18%到46.34美元/桶,但国内的油价跟国际油价的影响不同,反应慢半拍。经济学上来讲,一般不会有税比油贵的问题,因为拉弗曲线证明,超过顶点税收下降。你觉得国内原油价格过高是因为我国是一个石油进口国,进口原油价格还要受到国家的财政策调节。

一般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市场价格在750-1元/吨左右,会因原料的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异。一般原料热值比较低的价格就便宜点,比如:秸秆类。热值高的价格就贵,比如:木屑类。南昌裕超为您提供颗粒机报价、利润分析、相关生物质颗粒机设备的介绍,详情可拨打免费热线:139070327咨询更多相关信息可联系自贡荣华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产品服务:自贡荣华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为于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荣边镇拱桥村二组,紧靠内宜高速,交通便利。主营生物质燃料,纯木屑颗粒,年产20000多吨。产品清洁、环保、排放达标!谢谢!

原油价格多少钱一吨

原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是“桶”,一桶是159公斤,因为各地出产的原油的比重不同,所以一桶原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吨原油一般在7桶到8桶之间,按世界原油平均比重计,一吨等于7.35桶。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是每桶50+美元,按当前美元汇率1美元等于6.2人民币,这样算下来,每吨原油价格约3100+元。

扩展资料:

国际原油市场定价,都是以世界各主要产油区的标准油为基准。比如在纽约期交所,其原油期货就是以美国西得克萨斯出产的“中间基原油”为基准油,所有在美国生产或销往美国的原油,在计价时都以轻质低硫的WTI作为基准油。因为美国这个超级原油买家的实力,加上纽约期交所本身的影响力,以WTI为基准油的原油期货交易,就成为全球商品期货品种中成交量的龙头。通常来看,该原油期货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及很高的价格透明度,是世界原油市场上的三大基准价格之一,公众和媒体平时谈到油价突破多少美元时,主要就是指这一价格。然而,世界原油三分之二以上的交易量,却不是以WTI、而是以同样轻质低硫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为基准油作价。1988年6月23日,伦敦国际石油推出布伦特原油期货,包括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也门等国家和地区,均以此为基准,由于这一期货合约满足了石油工业的需求,被认为是“高度灵活的规避风险及进行交易的工具”,也跻身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三大基准。伦敦因此成为三大国际原油期货交易中心之一。布伦特原油期货及现货市场所构成的布伦特原油定价体系,最多时竟涵盖了世界原油交易量的80%,即使在纽约原油价格日益重要的今天,全球仍有约65%的原油交易量,是以北海布伦特原油为基准油作价。吨和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吨=7.33桶,也就是一桶大约为136公斤多一点。尽管吨和桶之间有固定的换算关系,但由于吨是质量单位,桶是体积单位,而原油的密度变化范围又比较大,因此,在原油交易中,如果按不同的单位计算,会有不同的结果。

字数多了,贴不下了,你去看看原文吧

二、长期石油政策抉择和金融博弈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的、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